每逢毕业季,有许多学生会在就业、考研、出国之间摇摆。此时,就业指导对学生来说就如暗室逢灯、雪中送炭,帮助职业规划迷茫的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。理想状态下,确该如此。但现实是,在一些高校,由于重视不够、师资不足,就业指导课正在沦为“水课”,甚至被质疑“上课不如实习有用”。
对一些学生而言,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、就业指导这类课程可能被归为可以糊弄过去的课程。然而,找工作时没有方向,签了约想毁约,在就业与读书深造间举棋不定……有的学生直到准备参加校园招聘、准备就业签约时,才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程有多重要,开始临时抱佛脚。特别是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出现的懒就业、慢就业现象,除了就业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,与部分学生逃避就业、缺乏求职技巧、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等也不无关系。而就业指导就是打败懒就业的利器,为学生拨开迷雾,照亮前路。
随着人才市场竞争加剧,职业生涯教育、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。目前,高校已普遍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。但就业指导课沦为不少学生口中的“水课”,值得反思。一个“水”字,体现出学生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完全认可。就业指导课到底“水”在哪里?值得深究。分析来看,问题主要体现在:不少学校就业指导局限于教学生如何制作简历、签署就业协议等具体事务;一些老师照本宣科,课程脱离求职、工作实际,不能提供有效就业指导;师资队伍不足,不少高校缺少专职就业指导教师,相关工作由辅导员兼任,专业化程度不足,等等。
对于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,就业指导就像一座桥,帮助他们从校园平稳跨进社会。但沦为“水课”的就业指导课,效用几何?对于迫切需要就业指导的学生而言,其价值大打折扣,还浪费时间和精力。因此,要让就业指导课实现价值回归,就必须先挤掉其“水分”。一定意义上说,给就业指导课挤“水分”,是社会、高校、教师、学生多方的共赢路径,既有助于实现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接,实现个人理想与现实需要相匹配,使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,也是提升教育工作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为此,提升质量是关键。这要求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和实用性,强化课程精准性、针对性,既要注重技巧传授,更要注重就业观的培育。当高校和老师让就业指导课甩掉“水分”、真材实料,学生也能学得好、用得好,或许在他们面临择业就业问题时,就能少一点迷茫、少走一些弯路,多一些底气、多一分从容。